上世纪60年代,我出生在虹口区武进路永吉里,父母、姐姐和我,一家四口挤在石库门一楼半9平方米的亭子间里,大橱、五斗柜、大床、方桌、马桶等家什一放,几乎没有立足之地。从我有记忆开始,晚上睡觉,我和姐姐就是头在桌子下、脚在床底下,这样的生活一直到我小学毕业,搬出石库门住到公房才结束。也许是童年时被生活的窘迫压抑得太深,心里一直埋着一种强烈的欲望:啥时能住上一幢石库门?
工作以后,稍有积蓄,我开始考虑改善住房条件。那时上海人的改善房多半是搬出石库门,住进高层电梯房,而我却一门心思地淘老房子,还差点被骗。千辛万苦把辛苦钱追回来后,又开始漫长的觅房之路。
我几乎把上海滩可交易又有出售意向的老房子看遍了,最后选择了延安中路上的康乐邨。这里地段好,靠近张园和静安别墅;弄堂较宽敞,可停车;价格也在经济承受能力内。房东老先生当时八十八岁,原先是中医。老太太八十二岁,教书出身。两人婚后一直住在这里,如今岁数大了,爬不动楼梯,房子也年久失修,小辈想替他们置换一下。当时来看房有意向的人很多,为了让他们在同等的价格下优先考虑我,我经常和他们聊石库门的往事,磨了一个多月,他们当场表态:优先卖给周先生,因为他热爱海派文化,有石库门情结。交易完成后,我还和他们说等装修好,随时欢迎他们来看看老邻居,唠唠家常事!
展开剩余39%好友得知我搬至静安区,特地送了本《乐游静安》的书,书中提到康乐邨的历史:康乐邨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,当时称“宝隆花园”。难道一切都是冥冥中早有安排的吗?我供职30年的单位名称也是“宝隆”,2008年曾筹建过一个项目名也是“宝隆”,看来此生石库门的情结终于有解了。
一晃搬到康乐邨十几年了,朋友来了一批又一批,有外国留学生,有来沪旅游的亲朋好友,有研究上海历史的学者,也有从小一起在石库门长大的邻居、同学。曾有朋友不屑一顾地说:“住石库门有啥稀奇,上海人从小都是在石库门长大的!”但马上有人反驳道:“只讲对了一半,你们现在还有几个住在石库门?”我含笑不语,其实他们都不知我心中的石库门情结,是前世定的情,今生化开的结!
发布于:上海市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